直播首页 > 现场直播
理工院校办法学院的思考之:谢晖院长的谋篇布局
直播时间:2010-5-11 14:00:00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法学学科的规模进入了扩张的快车道,据统计,现今已有六百多所大学开设了法学专业,吸引了大批学生报考,也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随着扩招学生的陆续毕业,大学毕业生开始充盈着人才市场,曾经风光无限的法学学科,近几年却逐渐沦为十大最难就业的本科专业之一。法学学科驶入快车道至今,不断有一些传统理工院校加入了这一行列;到近年法学院校已经高度分散、高度竞争之时,仍有一些著名的理工院校在开设法学院,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作为传统理工名校的北京理工大学也在2008年正式成立了法学院。
  那么,究竟是法学学科的何种魅力吸引着这些理工院校纷纷开设法学院呢?理工类大学如何办好法学?工科院校的法学院在所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发展空间如何?与传统的法律院校和综合院校中底蕴深厚的法学院系相比,其优势在哪里?又如何保证其区别于传统院校法学院的特色?工科院校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路在何方?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工科院校办法学院的经验模式是怎样的?进而探讨中国法学教育的模式与经验,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谢晖教授。不惑之年的谢晖教授担当这所最年轻的法学院院长一职才一年多的时间,但是“院长”谢晖却显然早已对上述问题有了深思熟虑,成竹在胸,因此可以指点江山、谋篇布局。
  正义网记者与谢晖院长的对话将于今日14:00进行网络直播,敬请关注!

主持人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法学学科的规模进入了扩张的快车道,据统计,现今已有六百多所大学开设了法学专业,吸引了大批学生报考,也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随着扩招学生的陆续毕业,大学毕业生开始充盈着人才市场,曾经风光无限的法学学科,近几年却逐渐沦为十大最难就业的本科专业之一。法学学科驶入快车道至今,不断有一些传统理工院校加入了这一行列;到近年法学院校已经高度分散、高度竞争之时,仍有一些著名的理工院校在开设法学院,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作为传统理工名校的北京理工大学也在2008年正式成立了法学院。

主持人那么,究竟是法学学科的何种魅力吸引着这些理工院校纷纷开设法学院呢?理工类大学如何办好法学?工科院校的法学院在所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发展空间如何?与传统的法律院校和综合院校中底蕴深厚的法学院系相比,其优势在哪里?又如何保证其区别于传统院校法学院的特色?工科院校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路在何方?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工科院校办法学院的经验模式是怎样的?进而探讨中国法学教育的模式与经验,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主持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谢晖教授。不惑之年的谢晖教授担当这所最年轻的法学院院长一职才一年多的时间,但是“院长”谢晖却显然早已对上述问题有了深思熟虑,成竹在胸。下面,我们就跟随正义网记者一起来看看谢晖院长是如何布局他的“天下”的。

正义网记者您认为评价一个法学院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第一点是杰出人的才引进,并且能在一个学校扎下根来;第二点是优秀年轻人的顺利成长;第三点是学科建设顺利发展,包括硕士点、博士点的建立都能顺利发展;第四点是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能够得到认可;第五点是教师们的学术产出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第六点是学院内部的班子是团结的、和谐的。我没有详细的思考,但是针对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我认为上述这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正义网记者对于理工科大学办法学院,据您的了解,成功的多吗?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其实理工科大学在正式设立法学院之前,往往都先开设过法律系,而在由系到院的转变过程中,甚至在成立法学院的开始阶段,艰难起步、辛苦创业的系主任、或者院长们往往作出了重大的自我牺牲。在理工类大学设立的法学院,几乎没有在创立之初就迈向成功的范例,几乎都是经过了第一任甚至第二任负责人的“失败”后,才换来了后来者的成功。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知道清华法学院做的很成功,特别是王保树先生做了院长以后,一直以来,都做的非常成功,但是在这之前的王叔文先生,虽然做了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但说不上成功。可以说,清华法学现有的成功,其实是建立在王叔文先生当年的“失败”基础上的。又比如上海交大法学院,经过了开始几任领导(包括它的法律系期间的领导)的挫折,到了最新一任任领导——季卫东教授的手上,我相信他们很快会迈向成功的。

正义网记者您所说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从法学院院长的角度来讲,更多关注的是怎么样按照法学的规律来发展法学院;但是从大学来讲,更多关注的是怎么样和我这个大学的特色相结合发展法学院。这大概是根本的问题,或者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正义网记者理工科院校办法学院如何强调与理工科院校结合的特色呢?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从我们理工大学法学院来讲,我们始终在谈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根据工科的特点发展特色法学,还是先入主流再强特色。第一代工科院校的法学人办法学院往往失败,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学校太强调它的工科特色,一定要跟它的专业相吻合。而我的意思是一座法学院,必须先入主流,然后是强特色。入主流就是必须要符合法学发展的规律。你总不能把法学理论、民商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学这样的一些基础的东西都丢掉吧,丢掉了那还叫法学院吗?在这样的前提下,第二个问题才是在入主流的前提下强特色。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现在北理法学院,在强调入主流的前提下,也关注突出特色,强调如下几个学科方向的建设: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第一,以民间法和法律方法为核心的法理学科。第二,以航天航空法和国际人权法为核心的国际法学,我们现在在这一方面做得有些特色,其中航空航天法就跟理工科是紧密结合的。第三,以知识产权法为核心的民商法学,我们特别强调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有些内容就和理工科关联甚为紧密。第四,以司法制度为核心的诉讼法学。第五,以环境侵权责任和能源法为核心的环境法学。这个也和理工科联系很紧密。这就是我们确定的将来北京理工大学法学学科发展的五大方向,简洁一点说,在我们的计划中,民间法与法律方法是法学理论的核心,航空航天法和人权法是国际法的核心,知识产权是民商法学的核心,司法制度是诉讼法学的核心,环境侵权责任和能源法是环境法学的核心。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可以发现,在上述几点中,至少有三个方面都是和理工大学的专业和特色紧密契合的:第一个是航天航空法,第二个是知识产权法,第三个是环境侵权责任法和能源法。我想,能够做好这些,就是强特色了。但在我看来,如果你不先入主流,而仅仅强调这些特色,你还不如办一些高规格的相关的研究所就得了,你根本就没有必要建设一座法学院。

正义网记者您谈了工科院校办法学院要先入主流、后强调特色。如何保证办好特色呢?目前理工科大学法学院的人才主要是靠引进,引进人才可能大多数都出身于传统的法律院校或者综合类院校的法律专业,怎么样保证他们能够在工科院校里面突出特色呢?因为他们有自身的学科背景。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在一般的人才引进上,一个方面是注重了年轻学者的复合型背景;另一个方面,如果说要保障的话,我们在设计课题的时候要竭尽全力让法学学者和具有工科背景的相关学者共同申报一些课题。比如我们准备要调进一位年轻人,这位年轻人在旅游法方面颇有研究,他不仅仅研究法律,而且也研究旅游,他对旅游业也非常熟悉,现在也在我国旅游法的起草当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一旦调进了,我认为就是一位很好的复合型的人才。再比如我们去年还引进了一位专门研究移民法的教授,他在移民法的研究上,肯定是国内最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但他不仅仅研究法律本身,而且还做过移民实务工作,还研究移民史,特别是对海外的一些移民史,他都比较熟悉。我国最近技术移民法的前期论证工作,有关方面就有意考虑让他牵头。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另外,在中国的理工科大学,一般来说经费是比较充足的,比一些综合性的大学或者是纯文科大学在经费上肯定要充足一些。学校如果稍微给法学等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倾斜一点,那么,在理工科大学办法学院,仅从经费上讲,可能就比其他大学要有一些优势。但相对充足的经费,往往是和有一定理工科支撑的法学课题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让我们自己的学者在研究中会自觉关注科学问题,关注理工科的思维和方法。这或许突出特色、造就人才的一个思路。当然,这需要慢慢摸索,一步一步来。

正义网记者办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您觉得理工科大学的法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优势或者特色呢?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法科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在英美国家,特别是美国,为什么法科不是从本科招起,而是从研究生招起,或许就是为了突出这个意思——法学人才的复合型。我国各大学法学院现在招的大多是高中阶段学文科的学生,我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它导致法学人才的知识面太狭窄了。通过学习,学生仅仅懂得了法律专业的知识,而在处理复杂社会关系时遇到的其他的问题,就需要雇用专家,或者通过别人解释法科学生才能明白,甚至有时别人解释了你还不明白。显然,这就很难更好地让我们培养的法学人才适应复杂问题的处理。而迈向法律实践的法学人才,恰恰是要处理复杂问题的!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我们正在和有关学院协调,准备办的2+3或者是3+3的实验班,相当于本科和研究生连读。其中一个是我们准备和外语学院合作,办外语加法律这样的复合型班;还有可能和有关的工科学院合办类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班,如和环境学院、信息学院、宇航学院等合作,培养“法律+环境”、“法律+信息”、“法律+宇航”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这种复合型的人才,社会需求可能是比较大的。所以,从理工科大学的角度来讲,如果可以把这个结合好,市场需求应当是比较好的。有一次,在开个研讨会的时候,据说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就强调说:他们需要工科再加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当时在场的外经贸大学的一位教授反问说:那你们就只能要清华的学生了?而那位律师回答说:北理工的我们也需要。这是外经贸大学的这位教授在一次会议的发言中说的,正好让我听见了。这说明,理工科再加法学,这样复合型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尤其是在专利、商标等案件的代理方面,理工科院校,尤其是著名的理工科院校培养的法学人才,或许更能胜任愉快。

正义网记者那您打算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呢?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我们确实想在人才培养的方面做一些探索。第一个探索是:在本科生当中,我们想实行的是打破目前本科生的管理模式,使得每一个本科生都有联系教授或者是联系教师。这就是本科生导师制。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打破目前的导师个人负责模式、建立导师组共同指导制。现在我们研究生培养,过分地强调了导师个人的指导价值,而其他相关导师的思想以及和这些导师相关的国内学术界的思想、国际学术界的思想等等,学生往往很不了解。这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大缺陷。我们现在准备了一些有特色的东西,不过有一些已经开始做了,有一些只能慢慢来,一步一步做。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第二个探索是:从我们教学和专业设置这个角度来讲,要时刻关注社会的需求。我们想向北京理工大学的珠海学院学习,他们根据社会的需求,把法学学生的培养更加细化。我想我们也可以借鉴,在满足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确定的那些核心课程的前提之下,我们想在高年级分科,设立一些更加契合于实践要求、契合于社会需要的学科和专业方向。

正义网记者您刚才谈到了人才培养的问题,现在社会上也都很关注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不知道您对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毕业的情况有没有大致的了解?他们有没有什么就业优势呢?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确实,包括法科学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引起全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也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学生就业压力问题。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就法科学生而言,如果按照有关部门所认可的那种就业观点的话,整个法学专业就业的大环境确实不太好;但是如果我们的就业观念改变了,只要我大学毕业,有工作做,有活干,有饭吃,即使没有所谓的签约,法科学生的就业状况未必就像现在过分被渲染的那样,属于倒数第几那么差的。具体到每个学校,我觉得法学的就业率也是不同的,以北理工法学院为例,我们去年研究生是百分之百的签约就业;本科生签约就业也达到了92%,应当说也是相当不错的。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另外我还有一种感性认识,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即我国的法科学生毕业以后,随着他们实践经验的提高,工作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收入也往往相当可观。你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形:法科毕业生在毕业几年之后,他们的日子过的还是很惬意的、很幸福的,这很不同于其他一些专业。这或许说明,法科学生毕业以后,即使不履行所谓签约的就业,大家的日子也未必难过,反而还过的很惬意,很舒服。这就充分说明他们还是就业了,只是不被有关部门所认可的就业罢了。由此出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法科学生,尽管也要培养“国家法律工作者”,但在更多时候,特别是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更多地应定位在自由职业者的培养上。以此来衡量,或许我们当前对法科人才就业的统计思路需要做些调整。

正义网记者那怎么样解决法学人才过剩的问题呢?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但即使如此,我们还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中国,目前我国法科人才的生产确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过剩现象,这样的过剩情形和人才积压,不仅对法科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对法律院校、甚至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觉得除了寻求出路和方略的改变之外,还需要做的,是观念的改变。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大学教育,不论是哪个专业,其实仅仅奠定了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不一定必须按这个专业内容设计人生的走向。受数十年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的家长、学生、学校都过分地把专业和与该专业接近的领域的就业联系在起来了,甚至认为不这样,就是人才的浪费、教育的浪费。我认为,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国民教育的时代,这种观念需要做些改变。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以法科学生为例,其实海外很多国家的法科人才也是常常是过剩的,例如在日本,很多中小企业主都是学法学出身的,他们没有当律师、法官、检察官,而是做了中小企业主,并且还做得很好。因为他们更懂得现代企业运行的一些法律要求,可以事半功倍地从事相关职业。我曾经看过一个日本的调查,这个调查的具体数字我不能准确地想起来了,但是,可以肯定,该调查说在日本,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主都是学法律出身的。那么,这这算不算是法科学生的就业?我想应该算吧?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从这个角度来讲,显然,不仅仅是中国存在法科学生的“就业难”这样的问题,在日本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日本的司法资格考试只有法科学生才能参加,其他人不能参加,但是他们司法资格考试上线率比中国要低得很多、很多,一度时间只能达到1%左右,近些年好像是高了一些,但也只是接近2%左右。而我们中国这两年的司考通过率,居然动辄是30%左右!这还是在其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报考参加的情况下的一个比例。那么,日本的司考通过率那么低,其他的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干什么去了?毫无疑问,他们借助所学的法律知识,还是就业了。所以,在我看来,我们的学生、学校、政府和社会,一定要改变就业观念。

正义网记者有人说,理工类大学法学院的崛起,是对传统法学院的重大挑战,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谢晖(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确实,有些理工大学的法学院发展得很好,例如清华法学院、上海交大法学院、重庆大学法学院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等,但更多理工类大学的法学院,大都是刚刚起步,整个学校的人文意识淡漠,甚至对人文—社会学科还存在严重的偏见和歧视,这和那些人文传统深厚的综合类大学法学院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理工类大学的法学院,即使教师人手够多了,学科建设上去了,学术事业也向前发展了,但仍然应谦虚谨慎,认真踏实地向那些人文—社会学科传统浓厚的大学法学院学习。因此,尽管我和我的同仁有信心办好一所法学院,但我还没有信心挑战那些人文—社会学科传统深厚的大学法学院。即使有些大学不是所谓的“211高校”,更不是所谓的“985高校”。例如湘潭大学、黑龙江大学的法学院,我们就需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向人家学习。

主持人非常感谢谢院长跟我们分享了他“入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的心得体会。

主持人在和谢晖院长畅谈一下午之后,我们获益良多,道别出门之际,刚好碰到法学院的庞海芍书记和张艳丽副院长,我们也请两位老师就理工类大学如何办好法学院的话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庞海芍书记从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谈到北京理工大学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理念,介绍说北理工法学院正在985后期建设中作为该校一个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学院,整个管理体制,包括人事机制都在做试点,他们将以此为契机,为引进的人才搭建优良的平台,以事业留人。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感情留人,目前法学院的工作氛围非常和谐,相信这对吸引和留住人才都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主持人张艳丽教授则从其主管的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经验出发,介绍了理工科大学学生富有实干精神和认真严谨的特质,并告诉记者,北理工针对法学专业一般要求学生最好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社会阅历等特点,拟探索建立3+3“工学/理学学士+法律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她解释说,第一个3是指在本科阶段的3年,学生主要学习理工科的课程;第二个3指的是本科第4年和硕士阶段的2年,学生主要学习法学课程,毕业后可以拿到两个学位,一个工学/理学学士,一个法律硕士。

关于我们   社长致辞   联系我们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6,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