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首页 > 嘉宾访谈
《检察日报》20周年系列访谈:王维国谈《检察日报》强化公众法治意识
直播时间:2011-6-16 14:00:00
  2011年7月4日,《检察日报》将迎来创刊20周年。20年来,在全国广大热心读者的支持下,《检察日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治媒体之一。
  为纪念创刊20周年,检察日报社所属正义网策划“法治足迹——《检察日报》20周年系列访谈”,邀请曾关注和见证《检察日报》20年来不断成长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检察日报社资深采编人员,做客正义网,讲述其所关注过的发表在《检察日报》上的报道,检察日报法治报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报道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6月16日下午2点,正义网将邀请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王维国教授做客,与广大网友分享他与《检察日报》的故事及近年所关注的法治热点问题,敬请关注!

访谈嘉宾: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王维国

访谈现场

王维国:《检察日报》为公众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培育社会公共精神和法治理念

王维国:《检察日报》要以正义的名义去言说和行动,以此形成公共舆论

王维国关注的报道之一:传递代表声音 推进民主法治——检察日报《声音周刊》创刊一周座谈会侧记

王维国关注报道之二:追寻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

正义网2011年7月4日,《检察日报》将迎来创刊20周年。20年来,在全国广大热心读者的支持下,《检察日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治媒体之一。

正义网为纪念创刊20周年,检察日报社所属正义网策划“法治足迹——《检察日报》20周年系列访谈”,邀请曾关注和见证《检察日报》20年来不断成长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检察日报社资深采编人员,做客正义网,讲述其所关注过的发表在《检察日报》上的报道,检察日报法治报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报道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正义网今天下午2点,正义网邀请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王维国教授做客,与广大网友分享他与《检察日报》的故事及近年所关注的法治热点问题,担任本次访谈的主持人是正义网记者刘博,摄影记者杨征,现场速录瞿丽飞。访谈即将开始。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直播访谈节目。今天来到正义网直播间的嘉宾是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王维国教授,王教授,欢迎您!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王教授,您是从何时开始关注《检察日报》的?您最喜欢哪个版面?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我是从2004年6月,调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工作后,开始关注《检察日报》的。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我看报的习惯是所有的版面的题目都浏览一遍,如果有我关注的话题或我感兴趣的信息,我才会有选择性去仔细阅读。因此,《检察日报》的各个版面我都关注,可能《声音周刊》看得比较多一些吧。

主持人您对《声音周刊》的哪些报道还记忆深刻?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我说两篇报道比较有印象的报道。一则报道是2005年8月15日刊登的一篇报道《传递代表声音 推进民主法治——检察日报<声音周刊>创刊一周座谈会侧记》。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2004年8月16日,检察日报《声音周刊》诞生。作为中国法治类媒体中第一份全面报道人大工作的周刊,《声音周刊》一创办就忠实地践行着自己承诺:代表声音,代表人民的声音。创刊以来,《声音周刊》一直秉持法律监督、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为代表形成议案建议提供素材,为全国290余万名人大代表及关注人大制度的学者提供了展现风采和表达观点的平台,“展现风采和表达观点”这是我的原话,如果仅仅是展现风采的话,可能深度不够,对社会起的作用深度也不够。我选择第一则报道的目的,是基于《检察日报》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原则,已经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不仅是你们自己的这样一个定位,还有几个监督的结合。我认为你们的定位不是片面的、主观的定位,而且得到了学者的认可,这种定位事实上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另一个报道是《追寻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刊登在2007年10月08日的报纸上,这主要讲的是对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的追踪和追述。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为什么选居委会这则报道呢?就是说政治发展最终的目标或者是最终的途径,就是国家逐渐的消亡和社会自治的完全实现。而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重要的转型,就是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尤其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推进,这方面其实我们最熟悉的是村民自治,而且江泽民曾经讲到,中国农民三大创造,一是村民自治,另外一个是包产到户,三是乡镇企业,把村委会的建立作为中国农民的三大创收之一。其实居委会组织产生得更早,新中国一成立,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居委会组织就在全国部分地区出现。居委会的产生,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保甲制度,是民主选举的见证,是新中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起点。它所提倡的“人民民主管理城市”的理念,为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实现社会自治提供了一个现实途径。一个现代社会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所以,记住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我们不仅要记住村委会的成立对中国基层民主或者基层自治的里程碑意义,还要记住城市中居委会村民自治对基层群众自治和中国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也选了这则新闻来说一下。

主持人您觉得这些报道对推进法治进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我认为,《检察日报》的报道,客观记录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与成就,为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确立正确的公众舆论导向起到了重要作用。你们在树立正确的公众舆论导向,培育社会公共精神和法治理念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都是我的想法。

主持人2008年3月,《检察日报》刊登了一篇采访您的文章《 “农民工”称谓含有歧视吗》,您现在对于这个群体还关注哪些方面?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最近我从关注农民工本身的待遇问题、生存状态、生活条件,转移到更关注他们的婚姻家庭问题和子女就业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比较熟悉的留守妇女问题、儿童问题,而这个问题可能现在对农民工的影响很大,可能是一个最现实、最复杂的问题,而且也是影响到农民工幸福感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的话,可能整个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大问题。其实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报道,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中国就找不到建筑工人了。因为农民工他的二代不想再干这个,而且建筑行业很难完全机械化。所以,我觉得关注农民工的问题,更多要关注农民工的二代也好,或者是他的家庭等等问题。

主持人您是研究人大制度方面的,近年来两会代表的议题开始关注民生问题,您觉得这是否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实际上人民代表大会有三个定位,一是权力机关,权力机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体现在重大事项决定;监督;人事任免,也就是选举。三个机关一个是立法机关,一个是权力机关,一个是民意机关。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现在有“独立候选人”的出现,但这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其实没有必要说他自己是独立候选人,就是联名推荐的人就可以了。就是说他既不是由政党,也不是由人民团体推荐的。所谓独立候选人是西方国家的概念,西方的就是说非政党推荐就叫独立候选人。比如说美国有民主党、共和党推荐,其他没有任何党派支持的就叫做独立候选人。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美国的情况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他们是直选,我们也有直选,但是我们总是要确定一些正式候选人,我们只有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有,有时候不确定正式候选人,最后以双过半为主。但是人大代表不采用这种办法,人大代表虽然是差额选举,但是最终还是要确定一个正式候选人。人大代表很重要的一个职责,一个是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另外一个是立法。当然还有民意和关注民生问题,为什么有些只能没有关注民生这个职能发挥得好呢?这个原因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形成共识。包括中国好多法律一样,像《劳动合同法》之类,甚至以前的《婚姻法》出来以后,这个法在未出台之前,大家好像似乎没有太多的意见,但是法律出来以后整个就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讨论,就“发酵”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这样一种结果?为什么法律出台之后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就是没有达成共识,这个问题一出现就引起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争议。北京有一个法律法规出台的比较好,《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为什么那个执行得比较好?大家经过初步讨论以后,方方面面基本上形成共识。我想说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有一些职能发挥得好,有一些职能发挥得不好?发挥职能好的那些方面如何发挥?怎么样发挥呢?这些都需要思考。所以,民生问题推动起来相对的阻力比较小,困难也就少。

主持人在您看来,《检察日报》还应做哪些努力?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我觉得《检察日报》是媒体,主要的表达形式就是要形成一种公众舆论,通过公众舆论来影响国家的立法以及国家的社会政策,而且要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监督。监督是双层面的,既要对国家进行监督,也要对社会进行监督。社会中的一些丑恶现象,社会中的一些我们弘扬的真善美。监督既是公共权力一方面的,也有社会一方面的都要进行监督。所以,媒体有一些方面做的很好,比如说对社会上的一些“黑心棉”、“黑作坊”、“地沟油”,等等这些问题都进行了监督。所以,这两个定位以前《检察日报》都是这样做的,但是继续要保持。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我想提醒一点,不要像其他大众传媒那样,进行炒作,甚至是一种表演。这种炒作、表演只能够赢得一时的赞同和喝彩,但是最终可能把公众变成消费的大众。好多商业媒体主要是把大众看作是一种消费的大众,而不是把他当做一种工作来引导让公民来共同关注公共事务、公共问题,然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该从这方面去做,而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不仅仅为了增加自己的发行量,这样的话完全就把读者、受众看成是被炒作的对象,然而谋取自己的商业利益。这方面当然也是好多媒体经常做的,好多问题还是要形成公共舆论,引导社会更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只有公共事务和工作生活发达以后,无论是对防止腐败也好,无论是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也好,改变人们的心态也好,会有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应该说媒体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对。

主持人您也是一名学者老师,您认为一个合格的媒体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这里边有两个基本的东西,我也是认同和赞成的,就是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我个人理解,除了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以后,就是我们讲的又红又专以外,还应该注意两个问题,对人的伦理和社会的理想要有自己的理解。为什么呢?我们报纸作为一个公共媒体,无非关注的就是民主、法治、人权、自由等等这些话题,要对这些话题作出一个判断的话,这些问题的基点就是人类伦理。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比如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撞了也白撞”,或者“撞了不白撞”等等这些问题应该怎么看待?最终看待这个问题要从人类伦理的角度上来看,如果单从法律来看很难行得通。特别是在中国,比如说我昨天坐出租车,正好遇上红灯,旁边有一个好像农民工的人骑着自行车直接就闯红灯,司机说“真想上去把他撞死算了”,他的意思就是说你明知道法律规则规定是不能闯红灯的,为什么还要去闯红灯。然后我就跟这位司机讲,我说:“他也是一个生命,你开着车去撞他一个肉体的东西,他也是一个生命,他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能简单地因为影响了你的时间来衡量,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就可以理解“撞了不能白撞”的情况。即使规定了“撞了也白撞”的话,他也不一定去看这样的法律。我也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包括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比如紧急避险的问题,就是说为了获取一个更大的利益,可能牺牲一个小的利益。比如说在拯救人类的过程中,就拿医学里核辐射来说,医学上可以用核辐射治疗好多癌症,可能把癌症病人治好了,但是周边的人可能会受到核辐射的影响了。就是说生命的价值能否用一个数量来计算?到底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大呢?还是若干人的生命价值大?就是说生命的价值本身能否用数量来加的问题。等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可能作为一名记者,如果更多的对基本的人类伦理问题想清楚以后,可能对一些争议性的话题评论中,或者是叙说中可能就更有穿透力、更能发人深省、更能耐人寻味,否则单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角度的话,大家也可以从你的报道中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但是不会对整个人类自身的活动,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要对更深层次的问题也要进行了解一点。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再一点就是为什么记者要有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什么概念呢?或者他们最终的价值观是什么。除了我们客观准确的记录新闻事件、新闻过程之外,媒体还要给公众一个方向、一个憧憬,给他们一个启迪,否则的话,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好,政治责任也好,可能很难完成的很好。

主持人今年是《检察日报》创刊20周年,请您对《检察日报》送上一句寄语?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如果要给《检察日报》说一句话,我说“以正义的名义去言说和行动,以此形成公共舆论”。因为《检察日报》网站叫做“正义网”,而且正义这个概念从公元前柏拉图就一直在寻求什么是正义。但是直到现在,正义还是一个热门话题。到底什么是正义呢?大家也在不断地讨论。所以,我觉得,无论如何正义的内涵是什么,但是我们应该还是以正义的名义言说和行动,以此形成公共舆论。我比较喜欢不断地强调定位媒体应该代表的是公共的舆论,一定要从公共的立场出发,为公共着想,为公共服务,最终形成公共社会,这样才能够对不必要的恶的公共权力,对人民的滥用或者是挤压,才能够形成一种很好的保护。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教授的到来!谢谢!

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副所长)谢谢大家!

正义网今天的直播到此结束!

关于我们   社长致辞   联系我们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6,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