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首页 > 嘉宾访谈
《检察日报》20周年系列访谈:徐日丹谈“做纯粹的法治记者”
直播时间:2011-6-29 9:30:00
  2011年7月4日,《检察日报》将迎来创刊20周年。20年来,在全国广大热心读者的支持下,《检察日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治媒体之一。
  为纪念《检察日报》创刊20周年,正义网特别策划了“法治足迹——《检察日报》20周年系列访谈”,邀请曾经关注和见证《检察日报》成长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检察日报社资深采编人员,做客正义网,讲述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6月29日上午9点30分,《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徐日丹做客正义网直播间,与广大网友分享她与《检察日报》的故事,讲述《诽谤罪批捕权上提一级》一文的报道过程,以及如何报道检察新闻,敬请关注!

访谈嘉宾:《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徐日丹

徐日丹接受正义网记者采访

访谈嘉宾:《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徐日丹

正义网记者访谈徐日丹

访谈嘉宾:《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徐日丹

记者与徐日丹合影

正义网2011年7月4日,《检察日报》将迎来创刊20周年。20年来,在全国广大热心读者的支持下,《检察日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治媒体之一。

正义网为纪念《检察日报》创刊20周年,正义网特别策划了“法治足迹——《检察日报》20周年系列访谈”,邀请曾经关注和见证《检察日报》成长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检察日报社资深采编人员,做客正义网,讲述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正义网今天上午,我们邀请到了《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徐日丹做客正义网直播间,与广大网友分享她与《检察日报》的故事,讲述《诽谤罪批捕权上提一级》一文的报道过程,以及如何报道检察新闻。

正义网访谈现在开始。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正义网的访谈节目,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徐日丹,徐老师您好!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我知道徐记者写过许多检察新闻,及时地向外界传达了最高检的精神。与其他法治类新闻相比,您认为检察新闻的特殊性在哪里?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我觉得,首先要明确《检察日报》与其他媒体有什么不同,以及《检察日报》在政法新闻宣传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检察日报》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报,为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服务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检察日报》是办给广大人民群众和检察干警看的报纸,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检察干警是报纸的本质要求。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与一些都市报不同,检察新闻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法律属性、社会属性。作为新闻中心的记者,我们的日常工作报道与全国各级检察机关联系紧密,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报道,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检察制度,主动去回应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和法治类相关的事件,努力为检察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主持人您在从事这类检察新闻报道时,是否有一些所遵守的原则或者报道方法?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好检察新闻的报道?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首先报道要紧密联系检察工作实际,联系人民群众,特别是检察干警的思想实际,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结合起来,把宣传检察机关的重大决策、部署与人民群众和广大干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干警,要让《检察日报》成为人民群众,包括检察干警愿意看、想看、主动看和爱看的精神粮食。

主持人您能否再深入地谈一下?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比如说要把握好检察宣传的分寸和尺度,处理好新闻、旧闻和不闻的关系。哪些要报,哪些不能公开报,哪些要及时报,哪些不能抢报,都要依照规定和程序精心把握。再比如说,在写作方法上,要多用群众身边的事实,用一些典型的、鲜活的例子来说话,用群众,包括干警容易接受的方式、语言组织稿件。

主持人在您报道检察新闻的生涯中,有没有让您印象很深刻的采访?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您认为自己所报道的检察新闻哪一篇是最好的?为什么?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我讲一个对我触动对我比较大事件。2010年8月2日,受高检院的邀请,我去银川参加了由高检院侦查监督厅举办的一个会议,叫做《全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改革座谈会》。会上,除了要发领导的一些重要部署新闻稿件,还要在会议上抓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新闻。当时领导在会上提了一句话,叫做“诽谤案件批捕权要上提一级”。那时外界出了很多关于诽谤官员发表自由言论而受到逮捕,或者是一些机关受到了制裁和伤害了人身利益的非常多。但是各级司法部门也没有明确权威的表态。当时,参加会议的是高检院副检察长朱孝清作为院领导人参加了会议。他在会议上的发言稿里提到了这样一句话:针对这类案件我们要实施一个举措,就是诽谤案件是否要上提一级。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我当时写这篇稿子,联系了相关的案例,大概做了一条不到500字的简短消息。当天下午六点多写完了稿件,但是当晚领导要去参加另外一个文艺会演活动,可我必须要把我的稿子送给领导审改一下,看表述有没有法律错误,或者有没有曲解一些领导的意思。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当时大概是晚上七点左右,会演开始时,里面黑漆漆一片,看不到人。我就走台阶一个一个的问,后来得知领导坐第一排,又不能让领导出来,我就想等到中场休息的时候,让他审一下稿子。在会演中场休息时,我赶紧把稿子递送领导审改。领导刚看了一分钟,全场灯光就暗下来了。但他继续拿着手机,接着那微弱的灯光看稿子。再后来,侦查监督厅的万春厅长也用手机照着稿子一点一点的改,最后领导亲自说“此稿可发”。当时的场景让我很是感动。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第二天这篇稿子见报之后,有十几家媒体给我打电话说稿子怎么来的。我说是我参加会议抓的领导的一句话,又自己采访了相关侦查监督厅的领导完成的该稿。当时,这篇稿子在社会反响特别大。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2010年8月12号,报社策划了以“诽谤案批捕上提一级从严把关罪与非罪”为主题的一个整版,我们采访了大概六到七名比较权威的各个方面的专家,有行政法的专家,还有关于人权方面的专家,还有新闻宣传方面的专家都找到了,做了一个非常充分和后续的重头报道,这个也在社会上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当时中央台也进行了转播这条新闻。这个新闻舆情特别好,对于检察机关在尊重人权方面和保护人权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宣传。

主持人您觉得那篇报道是您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吗?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不能说最好的,但是影响力却是最大的,稿子的产出过程也是最令我难忘的。作为一位记者不能就会议报道会议,要善于抓住会议上的新闻点,抓住一些社会比较关注性又有权威性的新闻来做。你问我哪篇报道最好,我也很难挑出来。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我报道的新闻类型有许多,如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体制改革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打黑除恶的、奥运安保的,还报道过一些重大典型单位和个人,及抗震救灾和假流感等社会热点事件。这些新闻都很有意思,每一方面都有不同的特色,报道最主要一个特色就是要有意义、有意思,很难说出哪一篇是最好的。这些稿件都获得过报社的A稿和社会的好评。

主持人那次会议就咱一家媒体去的吗?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还有其他媒体,记得有《南方都市报》的记者。

主持人抓住这一点挺不容易的,因为报道得跟他们抢时间。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新闻报道不在于字数多,在于记者稳、准、狠地抓住报道要点,最重要的是把精华的东西传达给读者。

主持人当时领导就说了“诽谤案件批捕权要上提一级”这一句话是吗?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领导会上还讲了其他的部署,关于侦查监督有四项改革内容进行了部署,只有一句话举例说到诽谤罪这个案件,因为当时社会上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他说要上提一级吗?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对。说的是下一步的打算。

主持人我看到您在策划报道《灾后重建需要考虑的三个问题》中以"捐款将流向何方"为主题写了一篇报道。这篇报道预示了灾后重建可能出现的问题,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探讨。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这个选题的呢?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震撼力,有条件的、有能力的到灾区第一线了,报社也有一线的记者,像程丁等都去一线了。有能力的和有条件的就去了灾区第一线参与群众救援、安抚群众,记者参与报道。那些没有第一时间赶到前方去参与抗震救灾活动的人,包括我们后方的记者和编辑都时时地关心灾区的情况。同样,我们为灾区捐款,向灾区人民表达一些爱心,我觉得,这种方式是非常简单、实用,而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地震后,灾区很多地方都夷为平地,变成了废墟,灾后重建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支持灾后重建。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钱捐出来了,但是资金的具体流向和用途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今天谁捐了多少钱,哪个单位捐了几百万,包括一些文艺会演现场捐,我们只能够看到表面的看到一个牌子。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而且汶川地震后,捐款用途和捐款的透明度也受到了网民的质疑。捐赠的方式除了政府直接捐赠,还有通过一些民间的慈善机构捐赠。但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慈善机构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民间机构,都是受政府来管辖。 就是说,你想成立一个基金会,就要挂靠在民政部门,受政府管理。而政府在监管上又存在很大的漏洞,给贪污腐败提供了一个“温床”。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512”地震之后中央领导同志也马上下文,针对抗震救灾的款项使用和捐款作出了一些重大指示。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通知,大概叫做“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管理使用的通知”,就是督促有关部门严管资金流向和防止腐败发生。接下来当我看到这个报道之后,觉得这需要请一个当事人来讲一讲,例如中华慈善总会,他们的资金由谁来捐赠的,怎么使用的,需要让他们来给予一个公正的答复,这样让大家放下心来,我自愿捐款会捐的更多,让自己的爱心有一个明确的着落。

主持人当时的采访内容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这组报道影响力如何?曾获得什么奖项呢?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当时地震发生之后,我时时关注民政部捐赠相关方面的公告和通知。我发现在短短11天之内,民政部接受了国内外捐赠款物达到246.44亿元,就这个数字特别惊人。我费劲周折找到了慈善总会的相关负责人,他知道《检察日报》属于法治类的新闻媒体,在社会影响上非常大,所以他很支持我们的采访报道。他说,救援和灾后重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很细致的工程。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据他介绍,中华慈善总会在十天之内拔出了1500万的现金用于紧急救援,还有接近2000万的灾后急需物资,包括药品和帐篷都发往灾区了。他认为,中华慈善总会救灾的力度很有计划,也很有高效率。他还说:如果大家想要知道相关的内容,中华慈善总会会把百万元以上的大额捐赠者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站和相关媒体发布出去,每天更新。他也表示,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统计录入技术,不受金额限制,将详细的收支情况都会在适当的时机向社会披露。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这位负责人也向我表示,慈善工作中需要必要项目管理费和工作经费,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所以根据《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华慈善总会将努力把把所需成本降到最低,他的确也做到了。比如说他每天会把资金的拔出和捐赠人的名单、以及相关的数额每天向我发邮件,明显接受了《检察日报》的监督。这篇报道之后网上的转载量也非常大,报社也评为了A稿。

主持人我觉得从选题和各方面都很好。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我觉得,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只要跟钱相关的话题群众的神经都会变得很敏感。

主持人当时他没有说他们的工作经费是占捐款总额的多少吗?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这个比例不太好估算,他只是说会把经费降低到最小的额度,是个表态。

主持人2011年,您去四川重走"汶川抗震路"时,有什么感受?"灾后重建捐款流向"问题在当地是否被重视?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对,汶川经过三年恢复重建工作也接近了尾声。

主持人您就去了检察院,去了其他村民的家里了么?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都有,但是是以检察机关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主线来报到整体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相关情况。我们当时兵分两路,我跑了三个地方,北川、青川和绵竹。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在这次采访中有感动也有震撼。地震时,作为后方我只能够通过电视来了解情况,那时真的是废墟一片、哭声一片,我很伤心。当我三年之后来到灾区,我看到的是新学校红旗飘扬,新道路宽阔整洁,仿佛以前的悲伤没有存在过,新厂和新企业厂房,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是你要是走入“5·12”地震遗址公园,情绪一下子就会跌入到冰点。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我当时采访了三位检察长,我第一站先到的是绵竹市检察院回访,他们的检察长叫做杨剑川,在地震中他的11位亲人都罹难了。我当时跟他见面的时候,他明明失去了很多亲人,他的记忆和内心深处有很大的悲伤隐藏在心里,但是他脸上一直挂着微笑,你知道这个人很悲伤,但是微笑的面对着生活,对周围的影响和感动是很强烈的。他对我说了一句话“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心灵在人就不会垮掉。”因为他们也有干警的亲人在地震中失去了,所以他作为检察长不能垮掉,鼓舞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共度难关。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第二站我去的是北川,这位检察长是位内心很柔软的检察长。他没有直入主题跟我讲恢复重建过程中的一些自己的事迹,包括干警的事迹,而是回顾了地震发生时和地震发生过后,大家是怎样渡过的。其间,他自己七次落泪,不停拿纸巾擦眼泪。他很心疼自己的干警,因为北川县检察院是地震中唯一有干警死亡的检察院。 北川县算是干警在地震当中死亡的人数最多的,因为其他院有干警受伤,但是死亡应该是没有的,他们院是唯一有干警死亡的检察院。采访过后,我们一起吃饭,他们为了让我们关注他们现在的新气象、新面貌表示感谢。在饭桌上,让会餐的十几个干警用羌族语言给我唱了一首歌,我当时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感到非常的震撼,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我。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最后一站到的青川县,检察长叫李国平。他除了是检察院的检察长,也是乡镇联系点的负责人。除了日常参与办案,还要抽空到乡镇解决一些矛盾解纷。我见到他的时候很震撼,他面容很疲惫,鞋子上都是泥土,裤脚边都磨损了,嘴唇也是干裂的。因为他经常在外面联系群众,脸上都晒爆皮了。但是,他见了我非常热情,他说《检察日报》在地震时和地震之后都没有忘记我们,青川县检察院所有干警会以饱满的热情把检察院建设的更好。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青川院不同,是否异地选址重建时存在争议。青川院也盖了新大楼,马上就要搬过去了,但是他们现在还是在原来的办公室办公,办公室也是在地震中损害比较严重,我去的时候看到墙皮、台阶有受损的痕迹。而最让人难以相信的是,直到我今年5月份过去的时候,青川还是有余震,几乎隔一周左右的时间就会有余震,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了。

主持人青川是选址重建吗?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青川不算是,北川是异地重建。

主持人在他们检察工作中,灾后资金流向有没有提到?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汶川地震三周年时,我回访了四川省检察院相关负责人。据他介绍,灾后重建工程项目特别多、资金流量大、涉及面广,给检察机关在抓好恢复重建过程当中对职务犯罪提出了很大的一个挑战。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检察院专门下发了一个通知《关于切实加强抗震救灾款物管理的通知》,还有《关于充分履行检察只能在抗震救灾中同步开展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工作的通知》,以及对全省重大民生项目、灾后重建项目、重大发展项目等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可以说,四川省检察机关,震后建立了一个非常完善的预防职务犯罪的体系。该院每一位党组成员,都有灾区联系点,定期去巡视,指导恢复重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经过全省的共同努力,恢复重建的资金做到了专款专用,总帐审核没有发现重大违纪事件,发现小的问题就已经责令改正了。

主持人总体还是蛮重视这个问题的。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对。

主持人徐记者,您为什么会选择法治记者这样一个职业?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我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的一名学生,毕业以后在辽宁一家日报工作,从事社会新闻类报道。跟法治相关的报道也做过,但是不是很多。但是,后来我觉得自己的平台不够大,我就来到北京,面试了《检察日报》。我知道检察机关是为了正义而战,维护社会稳定,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如果我作为它的一分子加入进去,是很光荣而且神圣的事情。事实证明,每天跟检察官、法官,还有一些法律专家人打交道,自己的法商提高了,而且自己也变得很纯粹。

主持人今年的7月4日,是《检察日报》创刊20周年,请您给《检察日报》留下一段寄语吧。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我和你会永远精彩下去。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徐老师!

徐日丹(《检察日报》新闻中心记者)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正义网各位网友,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本次访谈主持人为正义网记者杨柳,摄影记者闫昭,现场速录瞿丽飞。感谢大家的收看,再见!

关于我们   社长致辞   联系我们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6,all rights reserved